枯枝落葉之《螽斯》創作校園中的枯枝落葉,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好素材,暨環保又饒富自然美!動手玩自然、動手玩創意,每個孩子對螽斯的「自然觀察」與「創作詮釋」不盡相同,教育本來就該如此!螽斯和蟋蟀都是依靠翅膀的摩擦來發出聲音,牠們的觸角都是細長絲狀的,在分類上屬於「直翅目、長角亞目」。根據嘎嘎老師的論述,有人把所有的螽斯都叫做「紡織娘」,而閩南語將蝗蟲、蚱蜢、螽斯這類昆蟲都叫做「草蜢仔」;在大陸某些地區把螽斯叫做「長角蚱蜢」,算是對分類學稍有概念的。今年10月份的鳴蟲創作課程,高年級的孩子以校園枯枝落葉製作「蟬」,師生都玩得盡興,但還有許多四年級孩子因為空間有限而向隅,經過家長會黃會長的首肯之後,12月13日、20日週三下午,我們再次邀請王儀華老師來指導孩子們創作「螽斯」,專注與快樂的學習風景,再度出現於跨域學習教室裡。感謝惠雯主任的規劃,謝謝易呈的協助。大夥在枯枝堆裡尋找材料,鋸成一片「西瓜狀」,作為螽斯的身體。接著就在螽斯身體的兩側鑽孔,以「接榫」的技術黏合那三對腳,有些孩子會使用「手搖鑽」鑽孔,有些孩子請老師以電動工具鑽孔。至於要找什麼型態的樹枝當作前腳?中腳與後腳?一定會影響藝術作品最後的美感!如同其他樹枝蟬的創作,必須取決於自己對螽斯的「自然觀察」與「創作詮釋」。能夠讓作品鮮活起來的,除了以紅豆(或用臺灣欒樹子)製作的眼睛之外,就是以羊蹄甲葉子充當螽斯的翅膀,最後再加上長長的觸角,就大功告成了!部落格:https://ecodashan.blogspot.com/2017/12/long-horned-grasshopper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