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南市虎山國民小學創立於民國6年,為臺灣歷史相當悠久的學校之一,至今年已屆滿98歲。學校早期係為提供鄰近糖廠員工子弟就讀,附近皆為農業用地,自然生態豐富。學校四周種植面積達百公頃以上的多重樹木林相,旁邊更有超過百年歷史的仁德糖廠、保安車站古蹟、臺南都會公園以及奇美博物館等人文歷史、自然生態與社會科學相關景點,做為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上之良好背景。
虎山國小雖然擁有如此豐富的生態環境,但前幾年卻因少子化衝擊招生不易,出現廢校危機,但在林勇成校長的領導下,虎山國小積極轉型,運用在地資源,發展具地方特色的「走讀虎山。徜徉萬年」課程,以虎山國小為核心,將周邊區域納入整合,共同進行「綠活、藝術、人文、產業」四個面向之課程發展,以促進孩子全腦發展、增加接觸大自然及在地特色,並融入「探索教學」、「戶外教學」、「體驗教學」、「動手做教學」與「媒體教學」的創新教學模式來進行規劃與發展,三年來虎山國小的新生入學人數已經呈現逐年上升的情形。
同時,虎山國小於101年獲得教育部全國百大優良環境教育計畫學校後,更提出了「魅色臺灣」環境美學改造計畫,同時也獲選全國前三名之佳績,並成為全國第一所入選魅色台灣的案例學校。該計畫規劃於短期內先提昇學校競爭力,中長期則結合社區營造,促進虎山地區人文資產維護保存與在地產業特色發展,並將永續發展課程轉化、行銷為具備特色的遊學中心。
除此之外,配合環保署與美國環保署合作推動「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」,以接軌國際上發展學校環境教育的具體作為,虎山國小並率先加入臺灣發展生態學校的行列。在具體作法上,虎山國小整合學校週邊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森林資源,以連結學生與大自然,在虎山國小所有老師、學生家長、周遭社區民眾、相關民間團體及部分專家學者的共同合作下,規劃「樹的倫理(低年級)」、「森林備料庫(中年級)」及「蓋亞料理(高年級)」的三大主軸課程。
在推動生態學校的過程當中,虎山國小也不斷思考如何採行在地性之永續發展措施,發展生態行動方案,主軸放在「能源」、「生物多樣性」及「健康生活」三面向,而具體做法包含透水鋪面、紅磚步道、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之圓木長椅、草地跑道操場、綠色圍籬、水耕蔬菜的在地食材、建立有機樂活的開心農場、魅色台灣的空間美學營造等。
經過二年來落實推動生態學校計畫後,虎山國小已有初步的成果,例如全校透水性已達85%、綠覆率逾78%。並且在學校日常生活上,落實垃圾減量、推動回收再利用、製作落葉堆肥、安排每週一日「蔬食午餐」、珍惜水資源及參與水質監測等活動。
同時,虎山國小融合多元的教學課程與環境行動,培養永續發展概念,例如師生一人一樹、師生合作完成水生池,引進NGO 民間組織與資源,共同舉辦環境活動,並組成社區、退休人員環保志工團,進行水資源保護之旅、環保小騎兵、辦理減碳達人網路競賽,營造多層次生態環境等,已成功扮演南區推動生態學校的最佳示範亮點。
虎山國小今年(104年)已通過臺美生態學校綠旗認證的殊榮,惟在獲獎無數的背後,虎山國小師生並不因此驕傲,就如同虎山國小所提出的生態宣言「節能減碳救地球」,虎山國小仍將持續推動生態學校的相關工作,並發揮在地領頭羊的責任,提供更多學校想要參與生態學校的參考,並期待未來能夠做為臺灣推動環境教育的最佳典範。